天津 静海区

中医学院

中医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系,2009年更名为中医学院。培育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95人,拥有中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7个;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天津市教委重点学科1个。学院的中医学专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涵盖了“九八五”不同学制,包括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博贯通9年制)、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儿科学、中医学(5年制)专业设置,旨在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中医学人才,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行列,现为天津市顶尖学科。中医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医大师2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4人、全国名中医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发展计划1人、获国家级人才称号8人、全国中医药骨干创新人才3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者7人、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6个。

中医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现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市级一流本科课程22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天津市来华留学英语精品课程1门,天津市优秀教学团队7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作为主编、副主编编写国家规划教材3部、行业规划教材22部、行业创新教材4部、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7部。

以“院校+师承”的学生培养方式,多层次育人环节无缝衔接,建立了“院校+导师+学生”三位一体互动及反馈机制。组织传承班和九年制学生拜师,实行本科导师制,以达到“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有悟性”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培养,举办杏林大讲堂、“晨读经典、夜练技能”、黄帝内经大赛、经典诵读竞赛等学术类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培养。

学院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比高达94.3%。拥有国家 “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天津市教学名师、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杰出人才、天津市高校重点学科领军人才。青年教师中拥有全国中医药骨干创新人才、天津市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天津市“131” 二、三层次人才、天津市高校“青年后备人才”等多位高层次教学科研复合型人才。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搭建本科生国际交流平台,与泰国崇圣华侨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日本广岛大学、日本金泽大学等大学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培养和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如中日樱花科技交流计划项目。每年举办“中日中医科学论坛”已成为中日中医药交流的平台,同时开展英国诺丁汉大学暑期夏令营、泰国夏令营等大学生国际交流活动。

临床技能实训中心:获批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中医类别)。设有急救训练、中医诊法训练、针灸推拿训练等8个训练中心。设有虚拟仿真工作站1个,以训练学生临床技能、培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为主,为学生提供虚拟训练教学平台。

临床实习、见习基地共45家。其中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均为国家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

学院建有天津市现代中医理论创新转化重点实验室、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郭霭春医史文献研究中心、航天中医药联合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形成了中医医史文献、中医标准化、中医航天医学、人工智能与医疗设备智能制造等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面上、青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

热门学院

0 次浏览
0 次浏览
0 次浏览
0 次浏览
0 次浏览

资讯排名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40000-52125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8:00-24:00
简章对比
· 最多添加10条
选择类型
最多对比10条
开始对比 清空所有简章
同级推荐
热门简章
侵权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