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校区)能源与动力学院
能源与动力学院成立于2006年。学院内燃机专业及热工教研室的起源,可追溯至1949年大连理工大学(时为大连大学)建校之初设立的“机造系”,由国际内燃机领域著名专家胡国栋先生亲手创立,是我国首批博士学位(1981年)和硕士学位(1978年)授予单位,培养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专业博士。后经“造船系”、“动力工程系”发展至“能源与动力学院”。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七十余载,如今的能源与动力学院学科体系特色鲜明、师资队伍少长咸集、教学科研成绩斐然、学术交流积极广泛,是国家动力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学院学科体系健全、特色鲜明,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获得B+,排名全国第九;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1个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其下辖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6个二级学科。已形成了“海洋能源利用科学与技术”、“高端内燃机械理论与技术”和“先进能源装备理论与技术”3个优势领域。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科学与技术”、“先进海水淡化科学与技术”、“先进内燃机燃烧理论与技术”、“燃气轮机协同设计”以及“极端条件能量传输机理及应用”5个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海纳百川,群贤毕至。学院教职工人员总数118人,其中教师94人,实验技术人员10人,行政管理7人,教育管理5人,编辑部2人。教师队伍中,教授(研究员)46人,博士生导师80人,副教授45人,讲师3人。其中,国家二级教授5人,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杰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优青等国家级青年人才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项目等入选者十余人,学院“低碳能源动力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在大工,久负盛名。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教育专业、国家特色本科专业并入选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获评辽宁省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5门。荣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十二届、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等多项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奖项,连续10年获评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
学院设有6个专业方向:动力机械及自动化、叶轮机械及自动化、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吴仲华未来技术学院,6个硕士学位点和6个博士学位点(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工程热物理、能源与环境工程),1个工程博士学位点(能源与环保),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拥有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学院在校本科生727人,硕士生657人,博士生259人。近5年,学院为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输送2000余名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100%,连续多年位列全校第一名。
学院学科体系健全、特色鲜明,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获得B+,排名全国第九;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1个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其下辖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6个二级学科。已形成了“海洋能源利用科学与技术”、“高端内燃机械理论与技术”和“先进能源装备理论与技术”3个优势领域。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科学与技术”、“先进海水淡化科学与技术”、“先进内燃机燃烧理论与技术”、“燃气轮机协同设计”以及“极端条件能量传输机理及应用”5个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海纳百川,群贤毕至。学院教职工人员总数118人,其中教师94人,实验技术人员10人,行政管理7人,教育管理5人,编辑部2人。教师队伍中,教授(研究员)46人,博士生导师80人,副教授45人,讲师3人。其中,国家二级教授5人,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杰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优青等国家级青年人才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项目等入选者十余人,学院“低碳能源动力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在大工,久负盛名。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教育专业、国家特色本科专业并入选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获评辽宁省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5门。荣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十二届、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等多项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奖项,连续10年获评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
学院设有6个专业方向:动力机械及自动化、叶轮机械及自动化、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吴仲华未来技术学院,6个硕士学位点和6个博士学位点(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工程热物理、能源与环境工程),1个工程博士学位点(能源与环保),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拥有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学院在校本科生727人,硕士生657人,博士生259人。近5年,学院为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输送2000余名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100%,连续多年位列全校第一名。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