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贵阳

音乐学院

贵州大学音乐学院,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贵州大学艺术系,历经贵州省艺术学校、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发展历程。2017年由艺术学院分设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下设音乐系、舞蹈系、戏剧戏和基础部、研究生科等教学机构,发展至今已有66年华诞。在老一辈教育家朱石林、陈天乐、姜健、付天满、宋树秀、龚克、沈建坤、杜玺、裴慧珍、姜筑、古宗智、殷干清、李惟白、杨方刚、宋运超、沈敏、鲍辰飞、宋可兼、王庭芳、汪华琪、徐涵娟、董克明、班靳书、杨国平、陈宜昆、代筑娴等和新生代优秀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了众多优秀艺术人才,其中不乏蜚声国内外的龚琳娜、宁静、马少桦、聂远、付杰、朱宏、邵志庆等优秀的艺术家;安平、刘灏、章宇、饶晓志、班佳佳、严冬、杨晓萍、殷文霞、杨胜文、潘兴周(碟当久)、杨一方、熊正宇等杰出校友。

音乐学院现有教职工12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4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9人,在读博士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48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72人。教育部艺教指委委员1人,省管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1人,省人民政府参事1人,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人才1人,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席1人,贵州省音协、剧协、舞蹈家协会副主席3人及多位国家社科、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等,构建了一流教学科研团队,在贵州及西南地区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

学院秉承贵州大学“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复合型专业艺术人才为目标,突出我省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将少数民族音乐(侗族大歌、苗族歌舞等)引入我校进行专业教学,首开全国先河,为贵州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率先在贵州获得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目前拥有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技术理论、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表演、舞蹈学8个本科专业,其中音乐表演、舞蹈表演、表演三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音乐学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办学规模、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学术成果等方面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如《长江流域薅草锣鼓音乐的抢救性收集、整理与研究》《侗戏“汉字记侗音”抄本收集整理与研究》《建国以来西南少数民族电影的影像叙事》《苗族古歌演唱传统与地域社会》,国家艺术基金《布依山歌传人培养》青年人才项目舞蹈《走》等;近五年来科研经费累计达300多万元,出版著作10余部,如《侗族大歌概论》《舞蹈与文化——贵州苗族舞蹈的身体叙事》《侗族大歌记忆》《56个民族56支歌》《百首民歌献给党》《阿歪寨》《跟着歌声走贵州》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如《长江流域薅草锣鼓的历史考证》《武陵山区薅草锣鼓差异性的成因分析》《湘西北挖土锣鼓歌的音乐形态分析》《苗族祭祀音乐与乡村权力运作研究——以村民组丧葬仪式为例》;在国内多项赛事中,斩获包括全国舞蹈“荷花奖”金奖、“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银奖、中国文联“金钟奖”铜奖、中国声乐孔雀奖金银奖、国际声乐金银奖等多项荣誉。

音乐学院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理念,充分重视挖掘和利用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建立了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保护省级基地,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广泛利用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实习基地,师生陆续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海世博会、央视春晚、建国70周年贵州代表团“国庆花车”巡游等演出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对弘扬贵州优秀民族文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引领作用,架构起了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化交流,开展“121”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学生交换、互换和联合培养等方式,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先后与美国亨特森大学、克洛伊大学合作办学。学院师生先后参加了中泰、中印等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演出,多届东盟教育文化交流周文艺演出,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人才培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溪山如黛,常沐春风,在新的历史起点,音乐学院将紧扣时代发展节拍,为贵州大学“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不懈努力,为服务贵州“乡村振兴”、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再创华彩乐章!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

热门学院

0 次浏览
0 次浏览
0 次浏览
0 次浏览
0 次浏览

资讯排名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40000-52125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8:00-24:00
简章对比
· 最多添加10条
选择类型
最多对比10条
开始对比 清空所有简章
同级推荐
热门简章
侵权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