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唯一的建筑类高校,是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和北京市确定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精英良才,服务国家和首都城乡建设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领域、科研方向,完整构建“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全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4 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 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 点 12 个。拥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3 个(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校龙头学科优势进一步提升,工科整体优势进一步凸显,70%位列 B 档次。“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先后进入 ESI 全球排名前 1%。

一、学科专业介绍

(一)学术型研究生(以学科代码为序)

1.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北京市第三批重点建设马院。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秉承学校特色和优势资源,本着“培养人才、服务首都、面向城市”的发展思路,以“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与中国城市发展”为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科建设重点,以城市发展理论与建筑文化为研究特色,在研究平台、科研团队、项目申报、成果积累等方面凝聚方向,加强建设。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 29 人,其中教授 12 人,副教授 6 人,拥有全国优秀教师 2 名,省级“五个一批”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 6 名,形成了 结构合理、勇于开拓的师资团队。本学科建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市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形成了以建筑伦理、城市空间文化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同时,本学科以承担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课题为研究载体,形成了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和科研成果,为北京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本学科共设置4个招生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旨在整体性、综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该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进程、成果、趋势为研究对象,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与基本规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服务。

(4)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主要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是专门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旨在培养研究生掌握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学科前沿进展与学术动向;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与学校优势特色方向相结合,具备独立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能力。

2.数学(0701)

本学科密切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注重将数学理论与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重点学科中的问题相结合,开展相关数学学科的系统化建设,研究范围涉及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形成了生物数学、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工程应用、大数据建模及应用、应用数理统计及应用基础研究等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 2010年获批数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4 年通过数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的专项评估。2016年获批“建筑结构与环境修复功能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9年获批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分布合理,勇于创新开拓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 45 人,其中,海外教授 5 人,教授 8 人,副教授 17 人,博士生导师 4 人,兼职博士生导师 3 人,兼职研究员 2 人, 兼职副研究员 2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31 人。学科带头人担任相关学会的理事长、常务理事等职务, 并担任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2011 年获批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非线性动力系统建模与分析”。 本学科将数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重大科研成果。2008 年,“冲击爆炸作 用下重要目标毁伤效应及防护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地区退化森林植被生态恢复 (CRRM)的模式理论与三北技术”于 2009 年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2010 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 年“环境演变与种群演化的研究” 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变和物种多 样性”和“种群及其传染病时空演化动力学理论及方法”先后于 2008 年和 2014 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 等奖。 近年来,本学科教师主持和参加 40 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千万余元,其中国家科 技支撑计划项目 1 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1 项、科技部重大专项 1 项,国际合作项目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5 项,北京市教委联合基金项目 1 项,在《Journal of Algebra》、《Journal of Dynamics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 》、《Nonlinear Dynamics》、《Journal of Chemical Sciences》 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 300 余篇论文,其中 SCI、EI 检索 100 余篇;在 China-Japan-Korea Colloquium on Mathematical Biology、14th International Heat Transfer Conference、8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Biology 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报告 10 余次;承办“第六届生物数 学国际会议”、第二届和第五届“京津冀数学与统计学研讨会暨研究生学术论坛”等。 本学科设置 2 个招生研究方向:

(1)应用数学;

(2)运筹学与控制论。

本学科旨在培养研究生掌握坚实的数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受到一定的科研训练,对研究方向的前沿进展与动向有一定了解;注重将数学理论与学校优势特色学科方向相结合,具备从事独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针对实际问题做出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成果。

3.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

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03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 年获得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本学科瞄准北京市和全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尤其是针对北京和其它城市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城市环境和生态方面面临的众多突出复杂问题,以自主创新、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指引,支撑学科建设和发展,在多年科研积累的基础上,围绕节能减排、海绵城市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污水处理、城市环境生态修复、污染综合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城乡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技与实际应用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本学科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省部级科研基地 6 个,省部级优秀育人团队 1 个,省部 级学术创新团队 3 个,在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 19 人, 副教授 25 人,其中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 1 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3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 人、 青年北京学者 1 名、北京市长城学者 2 名、市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 2 名、北京市科技新星 2 人和青年 拔尖人才 5 名,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明显、整体水平较高的学术队伍。 近 5 年,本学科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 重大专项等国家级课题 50 余项,教育部科技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 60 余项,到校科研经费 5300 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出版专著 20 部,申请 专利 20 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2 项。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拥有“节能减排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电子废物资源化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北京市可持续排水系统构建与风险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基地,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价值 8000 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流体、化学、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此外,本学科特别重视“产、学、研、用”一 体化发展模式,同首都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重大需求紧密相连,与许多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建设了多处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目前,本学科与荷兰、德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本学科设置 2 个招生研究方向:

(1)环境科学;

(2)环境工程。

本学科致力培养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所需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利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方法与手段解决本学科领域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在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及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承担本学科领域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拥有国际视野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4.机械工程(0802)

本学科设置于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本学科始于1907年京师初等工业学堂金工科,是学校最早设立的4个本科专业之一,是首都唯一以城市建设智能装备和城市轨道车辆为特色的学科。该学科领域主要围绕城市建设智能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复杂机电系统服役性能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应急救援及再造智能化装备理论与技术4个特色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形成了一批对行业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拥有先进而齐全的试验与检测设备,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服役性能保障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和“建设机械与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本学科拥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 1 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2 个,现有专任教师 72 人,其中正高级职称 20 人,副高级职称 24 人,博士生导师 7 人,硕士生导师 45 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 1 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1 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1 人,省部级百千万人才 4 人,市高创计划领军人 才 2 人,青年北京学者 1 人,省杰青 1 人,长城学者 2 人,市教学名师 3 人,市优秀教师 1 人,市青年拔尖人才 3 人,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5 人等,聘请 50 余名国内外重点企业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导师。本学科已形成校内省部级科研平台、检测机构、校外合作基地为支撑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已与京城重工、永茂建机、北京地铁运营公司、京港地铁运营公司等 19 家北京市著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先后建立了 20 多个实践基地,可实现综合知识结构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奥本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意大利乌迪内大学以及里昂国立技术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近 5 年,承担包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部“863 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 20 多项,获得包含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 奖励 10 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其中 150 余篇被 SCI、EI 等收录;出版专著 15 部;获得国家 专利 100 余项。 本学科设置 6 个招生研究方向: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2)机械电子工程;

(3)机械设计及 理论;

(4)车辆工程;

(5)高端装备智能运维;

(6)工业工程。

本学科着力于培养掌握机械工程领域行业所需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拥有国际视野,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5.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

本学科设置于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主要研究自动控制、检测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与人工智能相关理论及算法,并研究其在智慧城市和建筑领域的应用。本学科始建于 1979 年,研究生教育始于 2005 年,是全国高校最早开展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理论与技术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近 40 年来,为首都城市建设行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目前本学科具有招收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已形成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以城市与建筑信息化技术、建筑电气与建筑智能化技术为专业特色,人工智能理论、控制理论、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学科是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新工科联盟机器人工程专业副主任委员单位,是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电气节能分会常务委员单位。学科现有教授 15 人、副教授 30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5 人、硕士生导师 40 人。学科拥有 1 名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 名中科院 “百人计划”引进人才、1 名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3 名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1 名入选北京市教委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1 名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学科研究生导师中 8 人分别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常委、中国计算机学会生物信息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新工科联盟机器人工程专业副主任委员等。 本学科依托两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即“机器人仿生与功能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建筑大数据智能处理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科建设。本学科拥有校级、院级科研团队和智慧城市信息化研究所,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可有效保证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本学科拥有“面向智慧城市中时空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方法研究”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两个北京市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中心”于 2007 年评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且于2013 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北京市验收;“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 2011 年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证;“智慧城市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于 2014 年获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此外,本学科与国内外行 5 业龙头企业共建了多个创新实验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能够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优良的研究环境。 近年来,本学科研究生导师共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课题、住房城 乡建设部及企业项目等 60 余项;近 5 年到校经费 5000 余万元;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500 余篇,出版专著 40 余部,获国家发明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北京市科 技进步奖,以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励多项。 本学科设置 5 个招生研究方向: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3)系 统工程;

(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5)生物信息学。 本学科面向智慧城市数字化工程理论与技术、建筑节能与安全监控理论与工程、智能机器人与系统、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算法等领域,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创新性地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范围广,就业质量高,近几年就业单位主要是国家和北京市各大建筑设计院、研究院、大学、设计公司,以及北京市各大 科研院所、机关单位,部分学生在“人工智能+”领域自主创业或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就业。

6.建筑学(0813)

(1)建筑学(081300)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 1996 年起已连续 5 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2019 年 5 月再次通过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获得 6 年 最高有效期;建筑学专业 2014 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 年获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019 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本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在全国建筑学学科评估中始终名列前 20%。2012 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4 年获批设立“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 年 5 月,作为主干学科,支撑学校获批“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 2017 年建筑学获批与清华大学共建,并获得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018 年建筑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2 年设立北京市属高校唯一的院士工作站。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拥有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团队等 4 支省部级科研教学创新团队以及 19 个高精尖创新团队,拥有北京市教学名师 1 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1 人。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为院士专家工作站首位进站院士;聘任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杰为学院特聘院长;引进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建筑领域最高奖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胡越,以及行业一线知名建筑、规划专家徐宗武、高晓路、单彦名等。为全面提升师资队伍产学研融合与校企共建水平,本学科聘请了包括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邵韦平在内的 69 名校外导师,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高水平科研设计单位,其中多数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 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更快地使学生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起点高、影响大,注重实用、提倡创新,目前已形成以建筑学为主体的土木、环境、测绘、管理等工程学科集群,形成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40 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120 余项,完成多项全国各地及北 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国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示范工程、华夏建筑科技奖、 全国优秀勘察设计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设计奖等专业奖项 50 余项,出版了 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学科建设成绩斐然,综合实力处于北京高校同类学科的前列。

本学科设置 4 个招生研究方向:

(1)建筑历史与理论;

(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3)城市设计;

(4)建筑技术科学。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秉承北京建筑大学“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依托建筑行业、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宗旨,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的创新意识、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术性与职业性兼顾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2)建筑技术科学(081304)本学科方向设置在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招生方向为绿色建筑热工环境和建筑碳中和科学与技术。 本学科方向的本科专业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与“热能与动力工程”,其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热能与动力工程”为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本学科方向围绕城市对建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利用系统工程学思想研究低碳建筑理论、建筑能源优化配置方法、建筑节能新技术、建筑人工环境营造科学与技术,提高建筑能源综合高效及智能化利用水平,降低建筑 能耗与碳排放,解决建筑用能系统优化、节能低碳建筑的设计建造和既有建筑的节能低碳改造过程中的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 本学科方向现有省部级科研基地 5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1 个,可为行业领域高级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本学科方向现有教授 9 人,副教授 15 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 人、北京学者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 人、北京青年海聚 1 人、北京市科技新星 2 人、青年拔尖人才 3 名,形成了结 构合理、特色明显、整体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近年,本学科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20 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10 余项。 本学科方向利用北京市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建筑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节能减排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城市基础设施与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平台),为建筑科学与技术领域高级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学科方向重视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强调学科协同、理论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不断扩大与国外 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目前已和美国、法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及港澳地区的大学与研究所建立了稳定的学术联系和科研合作。 本学科方向致力培养掌握建筑科学技术行业与领域所需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利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方法与手段解决本学科领域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在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本学科领域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拥有国际视野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7. 土木工程(0814)

本学科设在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和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前20%水平,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土木工程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近年来围绕智慧建筑工程、地下空间、绿色低碳建筑与材料进行了广泛的交叉研究和探索。市政工程于1981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本校第一个招收研究生的学科。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市政工程为北京市特色专业。以上三个专业全部通 过教育部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并全部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现有教授 29 人,副教授 42 人,讲师 40 人,其中包括教育部高层次人才人才 4 名,北京学者 2 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3 名, 国家级教学名师 1 名,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 1 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1 名,科技部中青年创新 7 领军人才 1 名,长城学者 2 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2 名,北京市教学名师 2 名,北京市科技新 星 2 名,北京市拔尖人才 5 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10 余名,国家级学术创新团队 2 个,北京市学术 创新团队 6 个。

本学科还聘请数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和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高级专家作为研究生导师。 本学科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现拥有北京市高校“工程结构与 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等五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成国际领先的大型多功能 4×60 吨振动台阵实验室。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搭建了良好平台,实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声誉,近 5 年来主办土木建筑热点问题、交通基础设施与材料国际会议(TIM)等系列国际学术会议10 余次,“建筑垃圾与城市发展”大会 3 次。每年聘请国内外专家和顶级期刊副主编或编委到学校做学术报告或讲学 100 余人次,每年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约报告 10 余人次,每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近 200 人次,国内学术会议近 300 人次。本学科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法国、波兰、亚美尼亚等国家院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美国奥本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本学科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项目 10 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 90 余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30 项,主持国家重大水专项 1 项,经费近八千万元。近五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奖励 50 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 9 项。近 5 年,获国家级项目 46 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 1 项,主持省部级科技奖励 20 余项。 本学科设置 5 个招生研究方向:

(1)岩土工程;

(2)结构工程;

(3)市政工程;

(4)供热、供 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5)桥梁与隧道工程。 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在土木工程学科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且具有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本学科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和中央在京各大设计研究院,以及科研、开发、施工、监理、房地产公司和政府机构等建设相关单位。随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项目的突破,本学科硕士毕业生在社会上具有很好的声誉,得到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8.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

本学科设置于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学科肇始于 1936 年,经过八十余年的建设,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已发展成为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流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北京市重点学科,目前拥有 4 个本科专业、5 个硕士授权点(领域)、1 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3 年获批教育部 “本科教学工程”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 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华盛顿协议),2016 年入围“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2019 年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 55 人, 96%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 15 人、副教授 27 人,博士生导师 10 人,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 20 余人,包括国家高层次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测绘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北京高创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等。 学科有 2 位教授分别担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秘书长和教育部测绘类专业教指委委员, 6 位教授分别担任中国测绘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等一级学(协会)理事,同时聘任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相关领域国内外著名专家为客座教授。 8 本学科设有 “教育部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工程研究中心”和“北京市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重点实验室”两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一流的教学、科研、实验环境,实验室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专业设备总价值近亿元,处于国内同类学科领先地位。 近年本学科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科研项目 200 余项,年到校科研 经费 1500 余万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0 余 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10 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 40 余部,发表高水平论文 200 余篇,授权专利 80 余项,主持编写国家标准 10 部。 学科面向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形成了城市高精度测绘与导航定位、城市典型地物要素与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城市运行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数字建筑遗产与虚拟修复等四个具有鲜明“城市+建筑”特色的学科方向,学科竞争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本学科设置 3 个招生研究方向:

(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2)摄影测量与遥感;

(3)地图制 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能够在自然资源、测绘、交通、城建、规划等国民经济建设领域、政府部门、科研院所、教育、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设计、规划管理、科研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9.交通运输工程(0823)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和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2006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围绕交通基础设施与新材料、高性能沥青路面材料、城市交通系统智慧监测与运维、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实践、智能网联环境下的交通系统感知与仿真、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轨道交通车辆的智慧检测与优化设计等内容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学科在京津冀及全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本学科共有硕士生导师 74 人(含来自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的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校外兼职导师 42 人),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42 人,博士生导师 6 人。专任教师中拥有教育部国家级人才 1 人,北京学 者 1 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1 人,北京市长城学者 2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 人,北京市科技 新星 2 人。本学科各研究方向都由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教授作为研究方向带头人,组成了知识结构和年龄层次合理的学术梯队。2022 年本学科的“未来城市韧性交通基础设施”成为北京市属高校教师队伍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2010 年本学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11 年本学科的“城轨车辆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牵引技术” 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人员有较雄厚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国内外沥青路面材料研发与病害治理及预防性养护、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智能网联运输与运载工程等方面形成一定地位和影响力。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拥有先进而齐全的试验与检测设备。本学科的实验研究条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搭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平台,学科近 5 年投入资金 2000 余万元,相继开发和引进了多个大型综合试验系统,组建了道路材料、交通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等综合试验室。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通用航空技术北京实验室”、“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建筑安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服役性能保障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筑结构与环境修复功能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学科支撑平台为研究生提供了 最先进的研究设备、最前沿的科研动态和研究环境。 本学科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2011 年),其他省、部 级科研与教研成果奖近 40 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其中 100 余篇被 SCI、EI、ISTP 等收录;承 9 担 10 余项国家科技部“863 计划项目”、“973 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0 余项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0 余项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国际合作资助项目,近五年科研经费达到 3000 余万元,其中纵向经费 1265 万元。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加州大学 Davis 分校、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德国 Wupptal 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日本武藏工业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以及里昂国立技术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设置3个招生研究方向:

(1)道路与铁道工程;

(2)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3)载运工具 运用工程。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所需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互联网+智慧交通企业等从事交通运输工程与车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设计制造、检测、维修和管理工作。

10.城乡规划学(0833)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形成了突出的办学特色。2001 年招收首批五年制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2005 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010 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1 年、2013 年分别首次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学士)评估、城市规划专业(硕士)评估,2019 年入选首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并以优秀等级通过第三次本科教育评估;2020 年获 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 年以优秀等级通过第三次研究生教育评估。 本学科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除专任教师外,另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在京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 80 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专著、教材 60 余部,获省部级奖项 10 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曾多次获得北京高校课程思政 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北京市城市规划学术创新团队、校级教学优秀团队等荣誉称号。 城乡规划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城市规划类、 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交流、学术讲座和科研合作,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多年来,城乡规划学科秉承“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专业培养主旨,围绕“立足首都,面向全国,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服务城乡建设领域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 城市更新、韧性城市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高度影响力、显示度和示范性的科研成果。 本学科共设置 4 个招生研究方向:

(1)区域发展与规划;

(2)城乡规划与设计;

(3)住房与社区 建设规划;

(4)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政治素质高,专业素养好,身体健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从事本学科领域的应用型研究,胜任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的综合性,具有交叉学科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本学科注重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位获得者将掌握坚实的城乡规划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规划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城市设计等规划设计和理论研究等的能力以及熟练的专业外语阅读与写作能力。

11.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

本学科设置于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1998 年获批管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 年确定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学科以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为依托,以服务首都城市建设与管理为目标,为北京城市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学科共有专任教师 34 名,其中教授 9 人(博士生导师 3 人)、副教授 15 人,7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 学位,拥有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双师型教师 13 名。专任教师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等多项 荣誉。设有绿色建造研究院、城市管理研究院、工程法律研究院、工程管理研究所、经济管理与人居环 境研究所、经管实验中心等机构,为学科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教学平台。近 5 年,教师共承担科研项 目 90 余项,其中国家及省部级以上课题 30 余项,课题经费总计 1500 余万元。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 3 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法律。以工程经济与管理知识为平台,侧重于项目投融资决策、绿色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工程项目实施控制理论与方法、建筑业发展法律保障和工程建设全过程规范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2)建筑信息化与建筑供应链管理。以当前先进信息技术为基础,重点关注工程项目智能感知与大数据环境下的协同决策、BIM 技术与虚拟建造、智能建造、复杂网络理论的供应链管理、建筑供应链应急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3)城市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开发。研究城市建设和管理问题,重点关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PPP)、 地下综合管廊开发与利用、智慧城市和城市更新、住宅产业化、特色小镇及流域治理等领域的研究。 本学科和美国奥本大学、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英国雷丁大学、英国亚伯大学、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开展联合办学,研究生经过选拔有获得交流的机会。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能够掌握坚实的工程和管理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正确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工程项目建造、房地产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毕业研究生可在建设行业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工作。毕业研究生很多应聘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北京建工集团、北京住总集团、中粮集团、万科地产、首创地产等大型企业工作。同时,有部分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2.工商管理学(1202)

本学科设置于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2005 年获批技术经济及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07 年获批企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10 年获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同年获批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点。毕业研究生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本学科师资队伍共 35 人,其中教授 6 人,副教授 10 人,北京市长城学者 1 名,拥有注册会计师、 注册评估师、注册估价师等双师型教师 8 名。近五年,教师共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40 多项,其中 国家及省部级以上课题 20 多项,到校科研经费总计 500 多万元,出版专著 60 多部,发表论文 300 余篇, 其中 50 余篇被 SCI、EI、ISTP 收录。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 3 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企业管理。本方向以企业管理理论基础,依托建筑与房地产行业背景,对建筑与房地产企业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信息化管理等领域开展研究。

(2)技术经济及管理。本方向以经济学、管理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信息与系统科学等为理论基础,以数学、计算机软硬件为分析方法与工具,以建筑和房地为行业背景,侧重研究工程项目投融资、房地产经济、工程财务分析、风险管理和财务决策、项目评价与投资决策、技术创新问题,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工程建设经济活动和项目投融资提供高效的、最佳的效益分析理论、方法与手段支持,为科学决策服务。

(3)供应链管理。该研究方向将精益思想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结合应用于建筑业,解决建筑行业粗放式管理方法,构建建筑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及体系,减少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的浪费等问题,从而有效降低建筑业的供应链成本,促进建筑供应链的结构优化,进而提高我国建筑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及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本学科已经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英国亚伯大学、台湾大葉大学等开展境内外合作办学,学生经选拔有机会获得交流。 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掌握坚实的企业管理、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供应链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 工作,具有创新能力并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管理类专门人才。毕业研究生可在政府机关、金融机构、 咨询机构、科研机构以及企事业等单位工作。

13.设计学(1403) 设计学是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本校 2006 年增列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011 年对应调整为设计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本学科以 2010 年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2012 年对应调整为环境设计专业)为基础支撑,相关研究方 向的研究生培养历史可追溯至 1984 年增列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学科建设历史悠久。主要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建筑遗产保护等学科开展交叉建设,以校内相关的教育部、北京市等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为平台,开展设计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 本学科拥有一支善于设计创新、结构良好的高水平学术队伍。除专任教师外,借助在京知名行(企)业和高校资源优势,聘请了 20 余位有学术和行业影响的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开展联合培养。本学科具 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条件,具备工艺系统配套、设备先进的设计、实验、艺术创作等环境,国 内外专业图书、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等资源丰富,研究生在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设计学理论研究和专 业实践。2008 年成为“建筑与环境模拟(设计)实验中心”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支撑学科; 2009 年成为“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学科;2010 年成为“绿色建筑与 节能技术”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的共建学科;2011 年成为“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 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共建学科;2012 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 术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关联学科;2014 年成为国家级“建筑全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支撑学科。2018 年建筑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计学成为其关联学科。 本学科与一带一路建筑类高校联盟相关学科,以及研究方向相关知名企业、国内高校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定期的交流,使研究生更快地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本学科针对硕士研究生,采取与行 (企)业广泛合作的培养方式。本学科毕业研究生可侧重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文化 遗产保护与展示、文化创意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等领域中,从事较高层次的 专业设计及其理论研究、设计艺术创作、项目开发及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本学科共设置 4 个招生研究方向:

(1) 环境设计;

(2)视觉传达设计;

(3)展示设计;

(4)非 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理论思维能力和学术研究素养,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在研究方向上聚焦科技发展前沿与社会重大需求,把握设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设计的历史与发展规律,了解国内外设计学学科及研究的发展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全球战略视野、知识经济理念、信息时代思维、创新进取精神的设计学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师资力量。

14.建筑遗产保护(0813J1)

本学科为交叉学科,以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为核心,主要依托建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开展联合建设,强调建筑遗产保护的应用理论与工程技能的紧密结合。在知识构成上以建筑学为主体、兼有测绘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科知识和历史学、考古学等文科知识;在技能训练上以建筑遗产保护的实践能力为基础,注重建筑传统技艺的传承与现代高新技术的引用,提高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整体水平。 “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2012 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6 年支撑学校获 批“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筑学、土木工程学 2018 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 2015 年列入国家文物局“金鼎工程”文博人才提升计划。 本学科除专任教师外,另有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单位兼职导师多人。已开展的研究和实践,涉及我国城乡建成遗产保护工作的全方位全链条,聚焦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城市历史建筑、大遗址及考古遗址公园,开展文物保护修缮设计,建筑遗产活化利用设计,大遗址保护与展示规划等众多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取得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累计完成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委托项目 200 余项,获国家文物保护奖、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 学科依托的科研平台包括“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单位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建筑遗 产实验中心、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等。学科与中国建筑图书馆共建,拥有国内最多的建筑类孤本、善本 图书及北京古城和建筑的历史图档资料。 本学科设置 4 个招生研究方向:

(1)建筑遗产保护理论;

(2)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

(3)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

(4)建筑遗产环境保护工程与技术。

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培养创新人才,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建筑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工程的科研与设计能力,能够从事建筑遗产保护领域较高层次的理论研究、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工程实施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前一篇: 2024年北京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后一篇: 2024年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举报内容
  • 内容不真实
  • 旧闻重复
  • 内容质量差
  • 软文广告
  • 侵权投诉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
简章对比
· 最多添加10条
选择类型
最多对比10条
开始对比 清空所有简章
同级推荐
热门简章